相似文章搜尋

請輸入文字:


推薦關鍵字

分析
目的
為例
資金來
移民
2000

1. 台商對中國大陸直接投資的決定性因素分析:1998-2007 - 王薇婷(Wei-Ting Wang);張國益(Kuo-I Chang);林晉禾(Chin-Ho Lin)

出版年:2012 ; 期刊:中國大陸研究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當台灣與中國大陸兩岸交流日趨頻繁,加上放寬投資條件與各項惠台政策的實施後,對於台商直接投資中國大陸各省決定因素的影響。本研究利用中國大陸27個省份在1998年至2007年期間的追蹤資料,採用隨機效果模型分析。實證結果顯示:在1998年至2007年期間,影響台灣產業前往中國大陸各省屬於正相關的投資因素包含中國大陸各省的國內生產毛額、勞動生產力及政府政策,而平均勞動工資與教育程度對於台商投資則是負相關。另外,廠商別的分析加強說明了平均勞動工資、母公司勞動生產力以及政府政策的相對不顯著影響結果。

2. 影響台商赴大陸投資額與投資區位因素之實證研究 - 康信鴻(Hsin-Hong Kang);廖婉孜(Wan-Zi Liao)

出版年:2006 ; 期刊:交大管理學報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以區位選擇的角度探討台商過去對大陸各省投資額與投資區位選擇之決定性因素並比較不同廠商特性對於區位選擇的影響,以1991年~2002年9月赴大陸投資的台商為研究對象。更具體而官,本研究以迴歸模型建立二個實證模型:台商赴大陸投資決定性因素實證模型及廠商特性實證模型。經過實證分析結果顯示,1.生產成本是台商赴大陸投資區位選擇重要的因素;台商赴大陸各省投資與外人直接投資總額及工業化程度呈現正相關,證明台商投資傾向有群聚現象;另外一省之基礎建設完整性亦與台商投資呈正相關,顯示台商對於投資環境十分要求。2.在廠商特性實證模型中顯示台商投資仍多集中於沿海省份,但隨著在大陸投資經驗的增加,再投資時將願意進入較內陸、市場規模較小的地區投資;且在所有產業別中商業及運輸業者在區位選擇時的偏好明顯的與其他產業有所區別,出口導向的廠商較傾向於投資在外人聚集之地,顯示廠商特性的確會影響台商之區位選擇。

3. 世界各國對中國大陸直接投資決定因素之研究 - 黃智聰(Jr-Tsung Huang);歐陽宏(Hong Ouyang)

出版年:2006 ; 期刊:遠景基金會季刊

本文主要的研究目的,在於探究當外商直接投資開始大量進入中國大陸後,影響世界各國對中國大陸直接投資的因素。利用24個國家(地區)在1993-2003年期間的資料,以及採用固定效果模型,本文的結果顯示,在1993-1996年間,影響各國間投資中國大陸差異的決定因素為相對國內生產毛額、相對每人國內生產毛額,以及相對工資率。而在1997-2003年間,其決定因素轉變為相對國內生產毛額、相對借貸成本及相對國家風險。另由固定效果的分析中得知,地理距離與對中國大陸的自發性直接投資具有負向的影響。

4. 中國大陸國家機關工資政策之分析 - 孫煒(Way Sun)

出版年:1998 ; 期刊:中國大陸研究

中共自建立政權以來,國家機關的工資政策隨著政治經濟環境,歷經數次重大的改革,探究中共國家機關工資政策的沿革,除了顯示中共中央集權的決策風格之外,其政策也顯示一直是在「按勞分配」與「平均主義」兩種意識形態之間交替發展,此種發展又與中共內部的政治派系鬥爭衝突息息相關。自一九七八年中共進行改革開放以來,調整國家機關工資政策,使之與現代化的人事制度相互配合,以提高行政部門的效率,成為中共行政改革中最重要的一環,尤其在一九九三年建立國家公務員制度中,中共積極地引進現代化的工資觀念,針對國家機關的工資政策進行更深入的改革。國家公務員的工資水平,無論在數額和實際購買力上均有顯著提昇,這對於激發公務員工作誘因,提高行政效率和為政府保留優秀人才皆有正面影響。然而,工資政策必然與其他人事制度相互關連,尤其嚴謹公正的考核制度是合理工資政策的基礎,但是中共國家公務員考核制度仍是以思想政治表現為評估公務員的重要考慮因素,因此在中共政治化的行政制度與行政文化的影響下,不可能建立符合功續原則的工資政策,此項特色勢必將為中共行政現代化的改革工作帶來阻力。本文針對中共國家機關工資政策的沿革,和現階段國家公務員制度下的工資政策的得失進行分析,期能提出中共國家機關工資政策的特色加以探討。

5. 臺商對外投資在勞動成本及市場區位選擇的比較—臺灣主要製造業之驗證 - 蔡沐學(Mu-Shiue Tsai);張國益(Kuo-I Chang)

出版年:2013 ; 期刊:臺灣經濟預測與政策

本研究完整檢視了1998年至2008年臺商對外直接投資時,其決策在世界各國子公司所受到市場誘因、勞動成本及人力資本三個層面的影響。利用引力模型為基礎,逐步得出的實證結果顯示,臺商對外投資普遍受到市場層面因素的影響,而在勞動成本及人力資本層面的影響,則必須取決於不同產業別和市場別在相對低技術勞工及相對高技術勞工的需求差異。因而,利用敏感度分析分別比較臺商對外投資於技術密集產業、勞力密集產業、民生工業與非金屬製造業之不同產業的差異,以及中國大陸、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之不同市場別的差異,透過Kaitz Index所包含的最低工資、平均工資、產業雇用率及勞參率等訊息,加上其他人力因素的考量,本研究得出與一開始預期相符之實證結果,包括廠商投資於已開發國家特別著重於技術層面的需求,以及開發中國家特別著重人力成本面的考量,對中國大陸的投資決策則是同時受到其潛在市場面和人力成本面的影響,使得臺商對於中國大陸的投資,明顯超過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

6. 對外投資與勞動結構調整:台灣的實證分析 - 林祖嘉(Chu-Chia Lin);黃宏(Chi-Horng Hwang)

出版年:2006 ; 期刊: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

1980年以來,台灣開始對外投資,結果一方面造成生產的外移,一方面也使得國內製造業結構迅速轉型,從而勞動結構也受到明顯影響。本文先將勞動變動拆解成產業內變動與產業間變動,結果我們發現台灣勞動變化先是以減少產業內、非技術勞動為主;然後,在1987年之後,再擴大為產業間的減少。為進一步追究對外投資對國內勞動結構的影響,我們把對外投資區分成赴海外投資與赴大陸投資,並估計其對就業結構的影響。我們利用1980到2002的年資料,並把製造業分成12個產業,進行迴歸分析,結果發現赴海外投資造成對國內技術員工需求的增加,赴大陸投資則造成對國內非技術員工需求的減少。由於兩者都使非技術員工的相對比例減少,同時使技術員工相對比例增加,造成勞動結構往上調整的結果,與利用產業內及產業間勞動變動的發現一致。